查看原文
其他

5月9日《素描》第三次排练

触目Tactileye 触目Tactileye 2023-06-04

作者:泽宇、若淳、雅欣、磊蕾

编辑:磊蕾


编者按:众所周知,《素描》的更新一般需要花好几周呢!(doge

我们上在5月9日在上阳台不仅拍摄了月经快闪的作品录制,而且还进行了素描的排练(上午参与月经拍摄的忧郁也加入了进来)。这次排练经过还挺坎坷的。让我们来看看大家什么感受吧。


(上图:泽宇、雅欣、若淳在做准备工作,大家手里拿着作为道具的麻绳,有说有笑)

泽宇 2021/05/12


这天的排练让我意识到,把文本上的描述转化成现场台词和动作后,效果会大变样。

 

习惯听着语速加倍的读屏来写台词,会忽略转为口语后有多么冗长。

没进行现场演练,真不知反复出现的排比句读点有多大,自己都受不了了。

 

另外,太注重文本上的处理,会让思维十分扁平,会局限住对某些动作和效果的想象。

 

例如游鱼后来提到的几个固定动作,让我想起“一人剧场”中有一种表演手法,就叫“造型雕塑”。

每个演员都去做出一个动作,表演同一个角色面临某个场景时的内心感受。

观众看到的可能是不同演员定住的四、五种表达,但表达出了一个人那个情景下复杂的各种感受。

 

这种“造型雕塑”的手法我们或许以后可以多一些研究,看看如何在触摸戏剧中运用起来。

在排练时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或许能让我们即兴想到很多有意思的动作,把这些动作嵌入到“被触”体验中。

(上图:若淳在读剧本,雅欣闭着眼盘腿坐在罗马青年的石膏前,泽宇在雅欣身后准备手刀作劈砍的姿势)

杨若淳 2021/05/09


素描排练回顾


这次排练的是泽宇和我的剧本。由于剧本完成度不太足够,台词逻辑、人物形象设立等等都有许多问题,加上第二幕是泽宇转化馨儿的罗马青年为视角的文本+第三幕我写成了“我”作为老师自说自话的小说,连贯性也很不足,今天花了很多时间一起讨论剧本本身。


在这里非常感谢雅欣一边读剧本一边科学提炼文本的核心/作者(我们)想说的意思然后总结出来的大纲/关键性动作和事件!游鱼也在删减后的基础上给剧本做了一次乾坤大挪移,把罗马青年反复横跳的心理(我是美学的标准范本!vs我只是一个复制品…)规整了一下,变得有条理了许多。也辛苦立夏给这一个基本推翻了原有剧本的剧本做场记了!


故事先从小罗诞生的自述开始:


Act1

小罗:我被刀劈过斧凿过,土埋过水淹过……

(开始前在被触头上盖上黑绒布,a.用按摩手法在被触身上劈砍,然后 b.从被触头上方倒下小型玩具,再 c.用另一块布包裹缠住被触身体)


(布松开,被触触摸小罗,触手a用刷子给被触扫灰,触手b操控被触的另一只手给小罗扫灰)


小罗:我是美学的标准范本…学生…(过渡到画室场景)

(让被触站起来,摆成比较标准的pose)


学生a:我觉得他是这样的!

(将被触摆一个帅气而沙雕的动作)


学生b:不不不我觉得他是这样的

(将被触摆成美少女的动作)


老师(“我”)进门:你们在做什么?画画完了吗?

(将被触摆成原来的姿势,但是是错的)

(老师将被触摆回原来的姿势)


学生:(递上画成美少女的小罗)


——

Act2


(老师在改画)

(触手将画板重复地递给被触,操控被触的手在画板上修改细节后打一个大勾,然后将画板递向前方,重复几次。将画板换成面具递给被触,同样操控被触的手在面具上改分,递向前方,重复几次。最后一次,将面具贴在前方的小罗上)


老师:终于改完画了,可以下班回家了。(提示被触站起来往前走)


(触手拿着多个面具,在被触行进的方向用面具挡住被触,造成被触被面具包围的感觉,持续久一点)


此时一个学生跑来,将老师(被触)摆成了美少女姿势,经过几番端详揭开面具:诶?老师?你在做什么?


Act2结束


尾声还没有想好~但是感觉在这里结束也非常的余味十足。排练完之后的文本量比起原来大大的缩减了,从体验上看变得清晰了很多,情节性也丰富了很多。虽然中途经历了一时间的大脑死机想不出情节性的事件,但最后还是靠着大家的智慧完成了剧本,感觉收获了很多!


在写作上,也更加感受到show, not tell的原则在剧本里会变得更加重要,自己写作不思考情节性只想讲道理的毛病也会变得更明显。而将剧本转化为触觉的表演,就更加考验设计上情绪和感官的表现性。只是像4d电影院里把触感作为配菜做叙述的特效的感觉,同将触觉作为主要讲故事的手段,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分的。怎么让触觉表演本身成为一个连贯的体验,同时表达出一定的具体性,就是一起去打磨一个剧本的努力目标啦。

(上图:泽宇在观察磊蕾做的《素描》道具)

夏磊蕾(2021.5.11)

1、素描排练总结

2、月经拍摄小汇报


若淳其实总结得很好了,我作为场记在若淳的纪录的基础上加一些补充,加粗部分是补充过的部分:

Act1

石膏:(开始前在被触头上盖上黑绒布)我是罗马青年,我从石头里诞生。刀凿过我,斧砸过我,(a.用按摩手法在被触身上劈砍)土把我埋过,水把我淹没( b.从被触头上方倒下小型玩具,再 c.用另一块布包裹缠住被触身体这是发生在哪个身体里的事情,我早就不记得了。


(布松开,被触触摸小罗,触手a用刷子给被触扫灰,触手b操控被触的另一只手给小罗扫灰)


小罗:我是美术课上的明星,一个美与力量的象征,可我一动不能动。(过渡到画室场景)

(让被触站起来,摆成比较标准的pose)


小罗:我只是一个复制品,不是他本人。


学生a:我觉得他是这样的!

(将被触摆一个帅气而沙雕的动作)


学生b:不不不我觉得他是这样的

(将被触摆成美少女的动作)


老师(“我”)进门:你们在做什么?画画完了吗?

(将被触摆成原来的姿势,但是是错的)

(老师将被触摆回原来的姿势)


学生:(递上画成画板)


——

Act2


(老师在改画)

(触手将画板重复地递给被触,操控被触的手在画板上修改细节后打一个大勾,然后将画板递向前方,重复几次。将画板换成面具递给被触,同样操控被触的手在面具上改分,递向前方,重复几次。最后一次,将面具贴在前方的小罗上)


老师:终于改完画了,可以下班回家了。(提示被触站起来往前走)


(触手拿着多个面具,在被触行进的方向用面具挡住被触,被触逐渐意识到被面具包围的感觉,持续久一点)


老师也被带上面具,摆出罗马青年的pose,是之前的僵硬的pose


此时一个触手揭开被触的面具:诶?老师?你在做什么?


Act2结束



这个剧本是在馨儿写作的一些基础上修改的。馨儿的写作在文字层面上很有气势,而且构造出来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画面和氛围,但是到了实操层面就会发现排比有时候就冗杂了一点。像雅欣说的一样,排比是文字层面上的效果,但作为台词念完就会觉得很长,然后这时候没有一些触觉来辅助的时候就会非常干。其实和若淳说的“show not tell”的原则是一样的。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实际发生”了什么是更重要的东西,排比相对来说比较抒情,所以还需要从排比里面提炼出思想。


2、月经拍摄小汇报

在素描排练的当天上午,我和游鱼进行了月经表演的教程拍摄(若淳本来也要来但是迟到了hhh)拍摄很顺利,因为动作很短所以也很快就拍摄完了。让我不仅在想其实这个拍摄或许在快闪当时其实也是可以完成的?虽然说当天我们也比较认真地布置了场地什么的。不过如果提前布置好一个“拍摄区”,提前把相机架好,或许展示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把视频也拍好了。

现在馨儿、馨儿妈妈、思佳、游鱼和我的动作都拍好了。还需要慢慢地剪辑~以及之后也可以逐渐开始安排童年快闪的拍摄总结了

(上图:泽宇和若淳用大大的布把雅欣围起来)


叶雅欣 2021/05/14

5.9素描排练反馈:


想说的立夏和羊肉基本都说得差不多啦~觉得在从文学语言到剧本语言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多多试着用 场景/事件 的模式去思考,这样就能很快发现文字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有水分的。

 

这里也列举一些戏剧写作里的小技巧,不算很严谨,但或许可以辅助大家完善剧本?↓

 

戏剧本质:人物关系的流变(包括人物和自己的关系)

——由此可知,如果某一情节完全没有体现这个,该情节很可能是无效的、没有“戏”的。

戏剧动作:人物心理的集中外化表现。

——与写小说不同,所有的“心理描写”,在戏剧中都必须通过特定的动作、表情、道具等来外化呈现。由于时间和体裁限制,戏剧中的动作最好是经过甄选设计、有潜台词的,能集中体现人物,而不是为了做动作而做动作。

 

“事儿”:不体现人物性格,也不体现内心变化,没有关系流变,没有潜台词。

“事件”:一系列戏剧动作的集合,展现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流变,有潜台词。

 

举例:

①小明起床了,小明去喝水,喝完水吃早餐。

(单纯的按逻辑发生的几件“事儿”,不体现人物性格,也不体现内心变化,没有潜台词)

 

②小明起床了,电风扇呜呜蝉鸣四起,小明渴得咽口水。他起来装了一杯水,端详了一会儿又倒掉,躺回了床上。

 

(一个短小的“事件”。和①一样没有心理描写只有动作描写,但人物内心有变化,动作背后有潜台词:为什么对喝水这件事要犹豫?为什么要把水倒掉,即便很热很渴很想喝?是小明的强迫症性格作祟,还是因为有什么更大的事情藏在背后,让小明担忧?悬念产生。)

 

如果把诗歌小说式的文学语言比作是大水漫灌,经典叙事下的戏剧语言可能更像是有意设计的精准灌溉系统,让水每一次流过去都完成某项任务、达成某种递进。


因此在转译的过程中,可以多问问这几个问题:

1. 【戏剧动作优化】为什么人物此时非要这么说/这么做?这个动作有什么特别?是有强烈的内在动因/写作目的非这样不可,还是只是为了充填时间而写?

2. 【人物逻辑梳理】人物的情绪或观念起初是怎样的,在故事中如何有层次地变化与发展?

3. 【反思写作意图】我写这个故事的总目的何在,每段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没有更合适的戏剧动作来达成这个目的或效果(哪怕会导致剧本大修)?

 

可以看到,打磨剧本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渐清晰自己的写作意图,并围绕此意图不断优化 事件/动作/人物设定 的过程。


上图:雅欣在现场做的笔记草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